半导体制造过程中,光刻、刻蚀、清洗等工艺环节会产生大量酸性(如HF、HCl)和碱性(如NH₃、NH₄OH)废气。这些废气若未有效处理,不仅会腐蚀设备、污染产品,更可能威胁人员健康。然而,传统排风系统为追求高净化率,往往采用“大流量、高能耗”设计,导致电费占车间总能耗的15%-20%。如何在确保废气达标排放的同时,实现系统节能30%以上?本文从设计逻辑、技术路径与实战案例三方面,解析酸碱废气处理与节能的平衡之道。
一、酸碱废气处理的核心挑战
1.废气特性与净化需求
酸性废气:以氟化氢(HF)、氯化氢(HCl)为主,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,需通过湿式洗涤塔(碱液中和)或干式吸附(活性炭/分子筛)处理;
碱性废气:以氨气(NH₃)为主,易溶于水,通常采用酸液喷淋(如稀硫酸)或生物滤池净化;
混合废气:部分工艺(如CVD沉积)同时产生酸碱废气,需设计分段处理或复合净化工艺。
2.传统排风系统的痛点
过度设计:为覆盖极端工况,风机选型余量达30%-50%,导致长期低效运行;
能效低下:定频风机+固定风量调节,无法根据实时工艺需求动态调整;
二次污染:湿式洗涤塔排水含重金属/氟化物,需额外处理成本。
二、平衡之道:三大技术路径
1.动态风量控制:从“恒定排风”到“按需供给”
压力传感器+变频风机:在排风管道部署压差传感器,实时监测工艺设备(如光刻机、刻蚀腔)的排风需求,通过变频器调整风机转速,实现风量与废气量的精准匹配;
案例:某12英寸晶圆厂改造后,排风系统节能率达42%,年省电费80万元。
2.分级净化与余热回收:变“废气”为“资源”
分级处理设计:
一级净化:采用旋风分离器或初效过滤器,去除大颗粒污染物,降低后续处理负荷;
二级净化:针对酸碱废气分别设置湿式洗涤塔(pH自动调节)和干式吸附装置,减少药剂消耗;
余热回收:在洗涤塔排风管中集成热交换器,回收废气余热用于车间冬季供暖或工艺纯水预热,综合能效提升15%-20%。
3.智能监控与预测维护:避免“过度处理”
物联网(IoT)平台:集成风量、pH值、浓度等传感器数据,通过AI算法预测废气排放峰值,提前调整处理参数;
故障预判:分析风机振动、电流等参数,预警滤网堵塞、喷淋泵故障等问题,减少因停机维护导致的能耗波动。
三、实战案例:某8英寸晶圆厂排风系统改造
项目背景
该厂原排风系统采用定频风机+固定风量设计,年耗电量240万kWh,其中酸性废气处理单元占比60%。改造目标为:废气排放达标率100%,系统综合节能≥30%。
改造方案
替换为EC直流风机:搭配变频控制柜,实现0-100%无级调速;
增设动态风量调节阀:根据光刻、刻蚀等设备的排风需求,实时调整支管风量;
优化洗涤塔设计:采用双层喷淋+pH闭环控制,减少碱液消耗量35%;
部署能源管理平台:集成风机、喷淋泵、传感器数据,生成节能优化报告。
实施效果
节能率32%:系统年耗电量降至163万kWh,年省电费58万元;
净化效率提升:HF浓度从原0.5mg/m³降至0.1mg/m³(远低于国标1mg/m³);
维护成本降低:滤网更换周期从1个月延长至3个月,年维护费用减少12万元。
福建永科结语
在半导体产业“双碳”目标与制造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下,排风系统已从单一的污染控制工具,演变为兼顾环保与能效的核心设施。通过动态风量控制、分级净化与智能监控等技术融合,企业不仅能实现废气达标排放,更能将能耗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。